①发达地区城投进入转型深水区,可通过提升经营性项目回报率和降低资金成本增强偿债能力。 ②化债额度或为按需分配,财政实力较弱及隐债余额较大地区会获得更多的债务置换额度。
财联社11月28日(记者 杨斌)临近年末,外资知名评级机构对国内经济热点的研判值得关注。11月27日下午,在“2024惠誉看中国”媒体交流会上,惠誉评级多名资深分析师就地产、银行、城投等多个领域的趋势变化作出展望。特别是在新一轮地方化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的债务压力将极大缓解。
地产复苏趋势仍不确定,增量政策结构比规模重要
9月末地产新政发布以来,新房和二手房市场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但惠誉评级亚太区企业评级董事总经理王颖指出,成交量回暖城市以一线城市为主,外溢效应尚不明显;二手房成交量上涨的同时价格依然下跌,挂牌量不减反增,二手房市场尚未触底。在实体经济企业部门盈利改善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居民收入前景之前,地产市场复苏的可持续性面临不确定性。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表示,取消限购、降低存量按揭利率等措施旨在降低居民购房门槛以及减轻还贷压力,并进一步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扩容以及优化贷款资金拨付方式等举措也有利于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提前拨付,疏通项目贷款资金的流动。
但目前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关键因素还在需求端,徐雯超认为,居民对未来收入、就业前景,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价是否止跌回升的总体预期并没有实质性扭转,这些或持续制约房地产市场的回暖。
化债大幅降低地方政府支出压力,发达地区城投进入转型深水区
财政部在近期公布了10万亿元地方债务化解方案。
对此,王颖认为,一揽子增量政策主要集中在化债,减少地方的债务利息支出,为地方财政腾挪空间,依然以维护系统稳定性为目的。期待真正的促内需增长的增量政策出台,其核心应是如何以人为本,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未来,增量财政政策的结构及其资金流向比增量政策的总量规模更重要。
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孙浩测算,地方政府需要用自身财政收入偿还的隐性债务在2024年至2028年期间将从平均每年2.86万亿元减少到4600亿元,这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财政灵活性,以维持必要和发展的支出强度。
对于背负隐债的城投企业,债务置换将减轻短期债务负担,缓解再融资压力。孙浩预计,2024-2026年每年可用于债务置换的专项债额度为2.8万亿元,相当于惠誉测算2025年到期的城投债务的17%。债券额度或为按需分配,财政实力较弱及隐债余额较大地区会获得更多的债务置换额度。
本轮大规模化债也有助于减少银行在城投相关敞口的风险暴露,缓释部分系统性风险。徐雯超指出,新增专项债如果用于加快偿还地方拖欠的企业账款,将有助于缓解相关行业的资产质量风险,有利于银行腾挪出更多信贷额度投放到消费、科技等领域。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认为,部分中小银行、特别是位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小型地方性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小银行风险处置仍将是未来几年的监管关注重点。
对于化债背景下的城投市场化转型,孙浩指出,去隐债后城投可以卸下历史包袱,专注于通过提升经营性项目的回报率和降低资金成本增强偿债能力,加速城投转型。不过,当前大多数城投在获得政府支持前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短期内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政府支持而独立运营。经济较强地区的城投或将率先进入转型的深水区,通过将公共项目与盈利项目捆绑进行交叉补贴而形成经营性资产。
孙浩最后表示,本轮债务置换的局限性在于经营性债务不在化债范围内,仅针对在2018年由财政部划分的隐性债务。财政部近期披露的2023年末14.3 万亿的隐性债务规模,仅占惠誉估计的城投总有息负债的1/4。